生鲜电商的出路到底在哪?


这个问题:我只能以上海”生鲜“市场情况来作答。万家齐发的电商,几年市场实践下来,多家农业电商所剩“寥寥无几”。落下曲指可数几家,还在“烧钱”,惨淡维持运营。各品牌商超大佬,大神们正在携电商,跑步进入生鲜。实质上只是在争夺各品牌商超,留下的“10%空白”的市场供应份额。真相是【上海生鲜市场的商业布局各品牌大型商超,便利店余家。生鲜作为“引流吸流”商品占市场供应份额12%。千余家上海标准化菜场:占市场供应份额70%。其他集贸.配送中心,个体店,摊贩占市场供应份额18%】在电商的冲击下,传统的各品牌大型商超纷纷“高台跳水”,“试水”便利店,留下了”10%“的市场供应份额的空白。在上海生鲜市场的实践中,生鲜电商的处境,已证实电商並不是“万能“的。生鲜电商出路何在?农产品果蔬副食品市场,这潭水很深。生鲜电商。要跳出”批零差价“观念上的”误区“和操作上的”盲区“。利用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重组设计“新的商业模式“一一交易结构。生鲜电商,重点在”商“,(也就是新型的”农产品批发商”),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农产品生鲜电商根本无法运作起来。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针对任何人和企业,切忽对号入座。

生鲜电商的出路是O2O B2B。中国人对生鲜的亲近感是与身俱来的,是农业文明的痕迹。中产崛起,生鲜首先受益。生鲜的交付最佳形态是O2O,线上线下结合,自提和到家相结合。供应链的问题最大,因为农民种植规模小,传统生鲜渠道只适合低端产品。现在正崛起一类农业服务商,他们有对农民的规模化服务能力,也有品控能力。所以,基于农业服务商和生鲜零售平台链接的B2B,才能支持生鲜电商的O2O。

在中国只要是电商,就注定只有少数达到或者正在垄断的大电商能盈利,而且这种盈利很多是靠第三方供应商(最简单的就是赊欠!)!为什么会这样?原因简单而暴力,就是价格!网络价格透明化会让竞争更激烈,最后让所有人都没利润!当然,电商平台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马云就是这个例子!而生鲜电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流通,这也让它的竞争更加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胜出,难度可想而知!

生鲜电商有几点困难点,

一,稳定的货源,生鲜是自然生长,非流水线上的工业品,不是要多少就有多少供应;而且供应不稳定,大批今天有,可能明天就没了。

二,品质不

一,随着土壤,天气,季节变化,生鲜没有稳定一致的品质。

三,标准,标准分几种,

1,销售规格,顾客网上买百威啤酒,脑子里立即会浮现购买到的百威啤酒样子,因百威全国统一口感统一规格统一包装,顾客买特仑苏牛奶也是如此,但是顾客网上买苹果能想象出苹果样子和口感吗?生鲜是非标准商品,销售规格就不好定,举例,称不出刚好五斤的苹果,或二斤的南瓜,或三斤一只的鸡鸭鱼;

2,品质标准,一颗苹果树的苹果,日照时间长的一边与日照时间短的一边苹果从外形,口感都是不一样的。

四,仓储,生鲜通常都需要冷库保鲜,冷库意味着高投入,工业食品保质期通常能在常温下都有六个月以上的保质期,而生鲜保质是按天算,离开冷库大部分商品可能一两天就变质了,仓储成本高。

五,配送,生鲜保质的需要,配送途中需要保鲜,还要速度快,可不能像常温商品那样晚一两天,配送要求严格。

六,销售价格,综合以上,卖普通生鲜要求很多,成本很高,利润很低。生鲜只能卖高价值高利润的商品,比如有机蔬菜,进口海鲜水果等,与之相背的是普通消费者买不起,原本是人人需要的生鲜,成了高价生鲜就脱离了日常生鲜属性,也大大限制了目标顾客群。

生鲜电商正确的切入点不应该是大而全,不能设立在和菜市场的对比上,因为你的目标人群不可能是大妈大爷,所以,现今能看到的一条是做小而美而优而极致特色的品类,如富平挂饰饼,如海南贵妃芒。这种市场难得一见,但又非常好吃的品类做主打切入可能是条不错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