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都有哪些?


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都有哪些?

广义来讲亲王包括国(亲)王、藩王和郡王等同姓王,当然这些王也有靠功劳的异姓王,福垊称之为勋王。福垊下面主要谈谈爵位上的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亲王——世上只有爸爸好亲王这个爵位在清朝用的最多,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十二位铁帽子王,有10个亲王、两个郡王(郡王也是理论上的亲王)。今天的欧洲的安道尔、列支敦士登、卢森堡他们的元首,英国女王的丈夫,日本天皇的子孙也都是亲王。但福垊想说的是亲王作为爵位是从晋朝开始的,对,就是那个八王之乱的晋朝。亲王就是皇帝的兄弟、儿子所封的王位。此后,亲王爵位为南朝、唐、宋、元、明、清所延续。实封的亲王为藩王之
一,比如晋朝、明朝。藩王——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福垊认为藩王就是拥有实际封地甚至拥有军队的亲王、勋王、外王。勋王分为两种:功臣的异姓王、权臣异姓王。外王分两种:接受册封、前来朝贡。也就是内藩的同姓王、异姓王以及外藩的异(国)族王。藩王作为实际爵位只存在于南北朝时期的陈朝,但作为实际的藩王我们历史上是一直存在的,因为我国一直都有外藩国,比如朝鲜、越南等。仅以汉朝举例:亲王同姓王吴王的刘濞、勋王异姓王齐王的韩信、勋王异姓王魏王曹操、外王异国王南越王赵佗、外王异国王汉委奴(日本)国王等。清朝的三藩也是名副其实的勋王异姓王的类型,异姓王要么取而代之,要么去而逮之。北宋时,辽朝、金朝在其境内设有宋王,而北宋境内未设辽王、金王。南宋皇帝赵构向金朝皇帝称臣,接受册封,成为耻辱而又空前绝后的金朝藩帝。明朝藩王燕王南下靖难,成功由藩王升级为皇帝。郡王——人活着的全部只有快乐,还要提升快乐的程度和长度。关于亲王、郡王有这样一个说法,一字王为亲王、两字王郡王。要福垊说,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晋朝之前的诸侯王,一字两字级别一样,甚至两字王的地盘比一字王大多了。比如淮南王刘长的地盘就比淮阳王刘友的地盘大。晋朝以后才有一字二字之分,因为郡王源自晋朝。严格来说,古代所封藩王(内藩)多则十个郡,少则一个郡,最小的也就是几个县,说他们的郡王也不错嘛。比其五县天子殷国皇帝不知要厉害多少了。郡王一般授予给太子子后来为亲王子庶子,至于异姓王的郡王到唐宋元都不太值钱了。当然比起太平天国的王爷们,那可是很值钱的。在明朝,朝鲜国王为郡王级,但他享受亲王待遇。、其实无论富贵贫贱,健康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亲王、藩王、郡王,您现在可以分清了吗?

题主所说的亲王,藩王和郡王,三者在概念上和内涵上都有区别。下面详析之。先说藩王。凡是皇帝所封的诸王,不论亲王和郡王,它们都笼统地称为藩王,它本身并不是一级封爵。惟一的例外是南朝的陈朝,曾把藩王作为王爵的一级,当时陈朝的王爵自高至低有亲王,郡王,嗣王,藩王,凡十二等。但这只是特例。再说亲王。亲王之称,也是起源于南朝的陈朝。是王爵中的最高一等。到了隋朝,皇帝的叔伯兄弟和太子以外的皇子如封王,称为亲王;唐朝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明朝则以皇子封亲王;清朝王爵中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封皇子,但为了笼络蒙古,也有蒙古贵族受封为亲王的,比外晚清的僧格林沁。按清制,在清王前面,还要加以美字,才是正式的亲王封号,比如豫亲王,成亲王,恭亲王。最后说郡王。郡王起源于西晋。司马炎即位后,分封子弟,以郡为国,开始有郡王的说法。后世沿置,成为王爵中次于亲王的一级。比如唐朝就规定,皇太子的儿子,袭封为郡王。亲王之子,除了继承者为嗣王外,其余诸子降封郡公,如果有功劳,可进封郡王。

亲王和郡王是同一王爵体系中的不同等级;藩王本身就是指的有藩国的亲王或者郡王。亲王在传统封建社会里,处于第一等王爵,地位仅次于皇帝。亲王通常只有会在皇族的近支血脉里传承。比如隋朝以皇帝的叔伯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朝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总之越往后这个亲王爵位越值钱,不随便给。但是也会有特殊情况存在,那就是实力已经可以和皇权抗衡的情况。比如清初的吴三桂和尚可喜,由于实力太强大,几乎可以称为清朝的“合伙人”。所以虽然他们是汉人,虽然他们不是皇族近支,远支都没戏。但是清朝为了稳住他们,还是给了亲王封号,享受亲王礼节和待遇。实际上可以理解,因为清朝如果不给,人家自己就可以自称天子,面南而王了。而郡王这个王爵出现得比较晚,一直到西晋,历史上才有“郡王”的记录。是西晋武帝司马炎分封自己的大臣孙永时,发明的“郡王”。不但孙永是郡王,而且孙永的儿孙还可以继承郡王王爵。但是唐宋以后,“郡王”也开始值钱了,成为了仅次于“亲王”的一等王爵。比如唐朝时,太子与亲王的儿子等都被封为了郡王。“郡王”就属于第二等王爵。到了清朝的时候王爵越来越值钱。基本上在亲王和郡王之下还有贝勒(就是王的意思),贝子(小王的意思)等爵位才轮到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而且在亲王这个段位上还有八个加强版,叫“铁帽子王”,可以享受世袭罔替。郡王的成份也非常复杂,有宗室子弟,比如亲王的儿子就可以成为郡王;但更多的是蒙古、新疆、西藏这些藩地的那些因为满蒙联姻而勅封的蒙古王公们。比如《大宅门》里的詹王府里的蒙古王爷詹王爷就是“郡王”。《雍正王朝》里胤禛和胤祥去江南筹赈的时候,胤禛是四贝勒,胤祥是十三贝子;回来后,胤禛成了雍郡王,胤祥成了十三贝勒。都升了一级。八大山庄被围的时候,胤禛被封为了雍亲王,而胤祥被打入大牢。最后雍正成了皇帝,胤祥成为了怡亲王,死后被追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藩王是清朝康熙解决三藩以前,仍然拥“分封建藩”时有封地的亲王或者郡王等等。所谓的“藩”就是“分封建藩,拱卫皇室”里的“藩国”。所谓“藩王”就一定有自己的“藩国”属地。“藩王”和“藩国”可谓历史悠久,可谓是国中之国,麻雀虽小,五胀俱全。汉朝的晁错削藩,导致的“七国之乱”,里面提到的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都可以被称为藩王。朱元璋把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都分封建藩了,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拱卫自己的嫡系儿孙千秋万代。比如封朱樉为秦王,就藩西安;封朱棡为晋王,就藩太原;封朱棣为燕王,就藩北平,等等。当然除了宗室以外,还有藩镇割据的武将也有可能称为藩王。但一般得到皇室认同,也是经过册封的,所以本身也可能是亲王或者郡王。比如清初的“三藩”,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都可以称为“藩王”。但是,其中吴三桂和尚可喜都是亲王,而耿精忠是郡王。在清朝达到王这个级别的汉人,也就他们仨,结果下场都不是太理想。此后清朝取消了“分封建藩”,也就没有现实意义中的藩王了。文/炒米视角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我国古代封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轨迹的。楼主提到唐朝,我就简单说一下唐朝唐初封王有几个特点:

1、从李渊受禅的一次大封王行动,可以分析出当时的封王制度特点,一是李姓亲族必须封王,非李姓亲族一定不能封王,这是南北朝、隋朝传下来的制度,李渊遵守了这一制度。二是你说的对,根据亲疏关系王爵等级不一样,李元吉李世民都被封一子王(因为一个字的都是“州”,州是当时最大的地区级行政单位,因此,一子王的爵位也最隆重),秦王齐王,都是一个字的王。西方网要比东方王隆重一点(秦在西方、齐在东方,因为唐朝发迹于西方。)这一不成文的制度,也应该是从李渊开始的。其次是兄弟,也是一子王(州王),李渊的亲兄弟都追封为一子王,比如蜀王、梁王等,但这明显是边远地区,所以比秦齐又差一级。在接下来就是叔父、侄子、从兄弟等等,依次封为郡王、县王乃至公猴等五等爵位。

2、没有真实的食邑了。隋朝以前,南北朝的王,都是有食邑的。当时是郡县制和封建诸侯制度并存,到了唐代,就没有封建诸侯了。刺史的权权力很大。因此玄武门之后,李世民想过把功臣都封为终身刺史。但是,王的前面依然是地名。就是楼主问的,X王和XX王中XX的含义,XX都是地名。保留了古代封王的含义。

3、也有异姓王,如罗艺封为燕郡王,注意不是燕王,而是燕郡王,差别很大。不是燕国的王,而是燕郡的王。相对而言,李世民的秦王,是秦国的王,而不是秦君的王。初唐,异姓最高封郡王,没有州王

4、特别有一提到一个相王,很有意思。相王在唐代有两种,一种是皇帝实际封的,表示“相州”的王,比如唐睿宗李丹早年被封相王,因为他是皇帝的儿子,根据

(1),封为一子王。相王另一个含义,是一种尊称,一个人,在古代如果同时身兼丞相,又被封王,那么就会被成为“相王”好了,下面大致说一下古代封王的轨迹周,诸侯王,权力和周天子也差不多,自己国家的事情,周天子管不了。秦:废黜王爵领地,实行郡县制。汉:综合周秦两种制度,封建诸侯和郡县制(君主直辖)同时并存,汉朝的境内,有国,也有郡县。大家都熟悉的刘备,《三国演义》说他是平原县令,这个说法是错误,他的真实官职是“平原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平原,在当时,不是县,而是一个县国。既然是“国”,就有自己的丞相,刘备是平原国的“相”。汉朝制度:诸侯国国王只享受福利,没有行政权,诸侯国的行政权,在“相”手上。晋,和汉差不多。隋唐,见上宋元。(不好意思,我不太熟悉)明:秦王晋王最尊贵,往往是储君的阶梯。清:王就没啥用了,王前面不挂地名,成为荣誉王。亲王皇兄弟、皇子皆封国,谓之亲王;至于继承的顺序,《唐六典》载:诸王、公、侯、伯、子、男若无嫡子及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已下亦同此。无后者,国除。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皇太子诸子并为郡王;藩王藩王又称蕃王:是在地方官吏与天子之间的统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国。相当于古代欧洲的贵族阶级。他们可能是宗室成员、军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未宣布独立的地方势力首领,或者由天子册封统治某地区的统治者(这统治者将土地献上,然后天子再将土地册封给他)。藩王通常都有独特的名衔,这些名衔通常为地名或地域名,由天子决定。但当中央王朝崩溃后,部分藩王的藩国(又称藩王国、列国)仍会存在(通常会不再承认藩属)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其实,藩王一般不能和亲王、郡王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亲王和郡王是爵位的一种,而藩王并非一种爵位。要弄清楚藩王、亲王和郡王的具体含义,就会厘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1、藩王清初藩王吴三桂指驻守京城以外地区的亲王或者郡王,这些藩王有的只是住在某一地方,并不干涉当地军政事务,比如明末的福王、周王;但有的藩王拥有军队和领地,在当地说以不

二,掌握着绝对权力,比如清初的平西王吴三桂等人,康熙年间清廷削藩,就是要剥夺这些藩王的权力;中国古代附属国的君主也被称为藩王。

2、亲王晚清恭亲王奕䜣亲王是王爵的最高等级,一般是皇帝的兄弟和儿子。比如执掌晚清政务数十年的恭亲王就是亲王,他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的亲弟弟,外号“鬼子六”。亲王前面的修饰词一般只有一个字,比如福王、周王等等。

3、郡王延平郡王郑成功郡王是比亲王低一等的封爵,中国从西晋开始区分亲王和郡王,郡王开始是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来也封给宗室子弟和立功大臣。郡王一般修饰词是两个字,比如镇南王、延平郡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