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服务器代工厂东莞虚拟主机租赁


截至二零零八年十月,东莞市已吸引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前来投资,拥有外资企业家,利用外资453.6亿美元,形成了以电子、机械、服装、食品、塑料、化工等行业为支柱的外源型现代化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30年间,东莞稻田中崛起一座世界工厂,欧美企业、日韩公司、港台工厂都源源不断地把资金和机器往这里输送,生产你能想到的所有国际大品牌。全球每十双运动鞋就有一双产自东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东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东莞;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电脑冰箱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
一。

年,4月,港商张子弥来到虎门,要投资办一间手袋厂,当时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有人认为这是把资本家又请回来剥削劳动人民。当时的虎门公社党委书记孙耀全没有拒绝,他冒着风险,层层请示,终于得到了省里的批准,大红印章就扣在孙耀全的报告上,编号是“粤字001号”。年9月,全国第一家对外来料加工厂落户东莞虎门,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从那时候开始,东莞逐步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影响力达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程度的制造业名城。太平手袋厂第三任厂长唐志平回忆说,最初太平手袋厂借用了太平竹器厂的厂房,两个工厂工人从同一个门进出,但收入却有很大差距。张子弥引入了计件工资,一计件,工资就超过了100元。

太平手袋厂赚到了丰厚的加工费,3年就还清了张子弥200多万元的设备款,全部资产都回到中方手中。唐志平不知道张子弥赚了多少,只是隐约感觉到大头是被他赚去了。3年之后,张子弥的生意就做到了中山、南海等地,他不再只做手袋,还做起了箱包等产品。在赚足钱之后,张子弥移民去了澳洲。

香港人在东莞开创了诸多“第一”。除了太平手袋厂,有据可查的“第一”至少还有两个:年春,一位香港商人来到大朗镇,开了东莞第一家毛织厂;年,香港人梁麟把龙昌国际集团开到了东莞,是为东莞第一家玩具企业。而今,在东莞的港资企业已达家。

70年代未,正值国际分工产业转移,紧随香港人的而来的就是台商,他们带来了制鞋业、家具制造业,还有后来最让东莞人引以为豪的电子制造业。当时的台湾人对来内地还不了解,最初的投资方式是与香港人合伙办厂。但很快台湾人就发现,他们与香港人在做事方式上有太大的差异,双方不得不分道扬镳。

由于台商本身在IT业做得非常出色,伴随台商的引进,IT业也渐渐在东莞形成群落。以台资的IT代工厂为前锋,以外国的“恐龙”们为压轴,IT业在东莞开始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而今,在东莞的台资企业达家。

紧随着港台企业脚步的还有日、韩、欧、美等地影响力较大的企业,至目前,在东莞的日资企业有504家,韩资企业有222家,欧美企业有328家。世界工业已经无可扭转地涌入了东莞东莞成功地承接了香港纺织产业的转移,台湾制鞋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移,由此催生了IT新城、服装之城、毛织名镇、家具之都、世界鞋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东莞完成了从一个农业县到工业化城市的转变。这个过程,西方国家用了100多年,亚洲“四小龙”用了40多年,东莞仅用20多年。在这20多年里,东莞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把全世界大批有钱的人吸引到东莞来投资,另一件是把全中国大批贫困的人吸引到东莞来打工。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厂在村中,村在厂边,这是改革开放前十年东莞的写照。没有对外资的利用,就没有东莞的今天。东莞一位官员指出,东莞人的效率和热情是招商成功的关键之
一。年12月21日,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前一天,东莞就成立了对外加工装配领导小组,集中了有关15个部门成立来料加工装配办公室,主管全市“三来一补”、合资、合作企业的签约、审批等日常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港澳同胞、华侨众多的优势,大搞“三来一补”,工业总产值由改革开放前的3亿多元猛增到年的百亿元,“三来一补”在年为国家创汇3亿美元。东莞虽然拥有分布在全市各地的为数众多的“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但这些企业的经营权掌握在外商手中,分散、小型、产品技术含量低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把这形容为“满天星斗”,或者叫做“只有星星,不见月亮”。要月亮就要改善投资环境。

东莞的投资环境在年大为改观。在此期间,东莞引进了一批较大规模的项目。如韩国三星集团投资万港元在厚街组建三星电机有限公司,香港吉泰集团参与的赛格花园工业区建筑有限公司总投资达2亿3千万港元,望牛墩的建大纺织(东莞)有限公司投资达万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