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icp备案查询古代的爵位和官位品级之间有什么关系?


官位和爵位其实是两套不同的系统,不过又有些联系。官位属于行政系统,一般显示的是行政级别,这个与它的具体职务、负责的工作和相应的权利有关,而爵位是一种荣誉系统,是象征荣誉的称号,一般是有一些赏赐或者福利,不过没有什么具体的职责和权利。一般情况下来说,有爵位的人都应该兼有官位,许多得到爵位的人是因为做官做的好,皇帝欣慰而赏赐给其爵位,而且这些爵位有的是终生的,在许多朝代有的还是世袭的。不过有官位的人,不一定有爵位。道理很简单,并不是所有人都做的好工作并被皇帝所嘉奖的。“职以能授,爵以功赏”可以充分总结这两者的关系,即官是通过选官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根据他的才能授以官职,而且会定期考核,会升迁和贬谪等流动;爵位则是通过功劳决定的,比如开国功劳、救主之功等。爵位一般是公侯伯子男。而官位因为朝代不同而分为很多种,例如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北朝是九品六十阶,隋唐为九品三十阶,宋代及以后是九品十八阶。下面分别举唐代职官志和清代职官志的例子来看一下不同朝代官位和爵位的对应关系:《旧唐书·职官志》中:王是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是从一品;开国郡公是正二品;开国县公是从二品;开国侯是正三品或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上;开国子是正四品下或者从四品或者正五品上;开国男是正五品下或从五品上。《清史稿·职官志》中记载的则是:公、侯、伯:超品;子:正一品;男:正二品;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

简单的说,爵位是对一个人的功绩的认可,同时附带了很多特权,是终身制的,甚至可以承袭;官位是具体做事任职的职位,一事一任,不是终身制,也不可继承。官位是在其位则有对应的俸禄;不在其位,则没有俸禄。官位与爵位基本上是对应的,在官位上有了功绩,则爵位高;在官位上没有功绩,则没有爵位,如果有爵位也会降低爵位。
一、春秋以前官爵一体化官爵在春秋以前是一体化的,爵位与官位区别不明显,高爵者在高位任高官,低爵者在低位任小官。春秋以前的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爵。天下只有一王,就是天子;公则是较大诸侯国的国君或者中央王朝的三公才能拥有的高级爵位。子与男则是较低的爵位,比如先秦的诸子百家,都是子爵,唯有法家的商鞅爵位是君爵。秦国在商鞅变法前,基本上是官爵一体化,变法后慢慢官与爵相分离。比如卫鞅以左庶长之身在秦国变法,这个左庶长即是官位,又是爵位;卫鞅收复河西之地后,以其大功封爵位为大良造,这个大良造还是官爵一体化。后来的秦国上将军白起,因多次打败六国,以赫赫战功封爵为大良造,这时官与爵已分开了,白起的官身是秦国上将军,爵位是大良造,后升为武安君。
二、秦朝之后,官爵正式分离秦始皇有了皇帝爵位后,慢慢的爵位就多了。王、公、侯、君都是高爵,汉朝的爵位承袭秦国爵位,从下至上分别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良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飞将军李广的官职多次变化,但爵位一直没有上去,他一生想得一个侯爵而不能如愿,最终获得了一个怀柔伯爵位。因为没有军功,没有大的功劳,是不能封侯爵的。就是当了丞相高官后,也不一定能得到王、公爵位,最多是侯爵。本头条号“大秦铁鹰剑士”专注先秦两汉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欢迎大家关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学习进步,共同弘扬国学文化。

中国古代的爵位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这5种,比公爵还大的是“王爵”。王爵当中也分大小,分:亲王,郡王两等,比如某亲王死后,儿子继承父亲爵位就是“郡王”。亲王又分为一字亲王和二字亲王,比如:郑王,南安王,胶东王相比较,郑王就比南安王,胶东王爵位要高一级。一字亲王中排在靠前的是:齐,楚,燕,韩,赵,魏,梁,辽,代,越,晋,汉,鲁一般是用中国地域名,古国做王号,其中以“秦王”最高,最尊贵因为“秦”在战国七雄时代实力最强,“秦”又是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也大。王爵以上都属于超出品级的!虽然爵位高,但不一定有实权!除非有很大的权力那就很厉害